面對困難時,你會選擇坐言起行還是三思而後行 ?

面對困難時,你會選擇坐言起行還是三思而後行 ?

      面對困難時,你會選擇坐言起行還是三思而後行 ?我認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最重要是在合適情況,採取合宜的措施應對。

 

      三思而後行,能避免因一時衝動而做錯決定。人就像下棋,「一子錯,盤罵皆落索。」稍為不慎,便會滿盤皆輸,後果不堪設想。例如在中三選科時,學生要思考選的科對他未來工作是否有作用,自己對科目的能力是否能拿得好成績才做選擇。如果只因自己興趣去深去選,但沒能力的話,可能會因學業壓力失去自己興趣也可能上不到心儀大學。所以在決定每一件事前,先考慮後果和影響,才可以減低出錯的風險。要不然就會像曹操經歷官渡大戰,權傾一時,因此自大起來,覺得其他諸侯不如他,因此三思不成重點,遭遇赤壁之敗。在三思後,衡量了風險,對做事可能遇到的難關有所瞭解,當真正遇到這些難關,便不會指手不及,可以冷靜沈著地應對。

 

      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坐言起行是必要的。就如一位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畢業的少女在工作時感到悶熱,就把絲襪足部分剪去,馬上舒服,但襪要去足部,襪往往捲來不舒服,所以找本地襪褲廠家把概念變作成品。需本錢不多,訂單不大,幸好一位大工廠股東有興趣。現在品牌家傳戶曉,產品暢銷全球。如果當年只有概念,沒有坐言起行,現在可能就沒達成有這品牌了。大家都說目標是你真的會去,而夢想就是只有一個想拿沒有行動。只要有行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想了而不做則永遠不可能成功。時間是不會等人的,如果人只顧問頭想的時候著想東想西,就可能失去機會,只會留下後悔。

 

      坐言起行和三思而後行自然各有好處,孔子曰:「再,斯可矣」當季文子要考慮多番才行動,孔子認為考慮兩次,也足夠了。當你每一件事都瞻前顧後就可能喪失時機,想做也做不了。就如人看有人溺水,總不去想如果我去救人會發生甚麼而不去救人,而看到那一刻馬上去救人。可如果你不會游泳,想救就直接跳下去,很可能就一起遇險。所以也要想是否能力所及才行動。在吃午餐時,如果三思的話可能會白白浪費時間想。在談天時,如果所有東西都想了就說可能會影響感情。所以考慮問題時,要做到慎重,又不謹小慎微。

 

      總括而言,三思而後行能確保成功機會大點,坐言起行能爭取機會。但重要是因時制宜,要不然問題用錯方法解決會增加更多麻煩。

                                                                                                                                                                                                          906字

引用佳!

事例不錯!結構完整!

段落中有呼應,佳!

要更上一層樓,就要注意文章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