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富足的物質生活有利孩子成長」你同意嗎?試撰文一篇,論述你的看法。
人天生有幾樣東西是不能選擇的,其中一樣東西就是家庭條件。你認為比起貧乏的家庭,富足的家庭更有利孩子的成長嗎?
有機構做了調查指,養大一個小朋友的基本費用要600萬元。當父母願意付出一千萬或更多的時候,豈不是更真有利孩子成長?答案是肯定的。多了至少四百萬就能給孩子有富足的物質生活。對於孩子而言,那些富足的物質生活的家庭不僅能夠充分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而且亦能滿足孩子的物質和心理需求。再者,亦能夠給予孩子充分的資源去追求興趣、知識和夢想。
富足的家庭可以有足夠金錢和時間選擇獲得有機認證的食品作為日常三餐。這樣不單純使孩子三餐溫飽,而者使他們的身體可以健康地發育。有機食品在製作、加工、運輸過程都被嚴謹監督,不用擔心吃到不明或過量的食品添加物,或是化學藥劑,遠離致癌物質。再加上這些家庭大多同時亦注重為孩子培養均衡飲食的習慣,為孩子的身體健康堅守好第一條防線。即使第一道防線失守,身體打敗了仗,孩子都不需要長時間輪候,可以迅速得到適當的治療。這些家庭都輕而易舉充分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
不單如此,富足的物質生活可以享受高質素的生活、娛樂用品和學習用品。生活和娛樂用品勉強當作豐儉由人,與尋常百姓家分別不大。反觀學習用品呢!在疫情期間,分別特別顯而易見。有些同學在龜速網絡環境用小小電話顯示器上課時,那些同學用高速光纖33吋雙顯示器上課,一個顯示器上堂,另一個顯示器即時處理學習資料。有些同學要用很多時間,不同顏色或類型筆處理筆記,連圖都要一點一畫做記錄時候,那些同學用ipad, ipencil,點兩點已經完成彩色和清晰細緻圖片兼筆記記錄了。而且自動新至iphone,隨時隨地可以重温。彼此學習效率高低立判。真是一機在手,天下我有的氣勢。除此之外,疫情期間,尋常百姓家孩子大多變成宅男宅女,那些同學卻可以參加一日750元的VR全世界旅行,無損他們行萬里路的情懷。
而者,富足家庭的孩子在追求知識方面優勢更明顯。他們可以請超高質素私補習老師幫助他們學業成績。我曾經問補習社老師:「是否聰明人才可取得5*成績?」 他回答:「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我們有海量高質素模擬試卷,做得多,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因此那些每次補4小時或以上的同學大多都可以取得5*成績呢!你都知道我們是以小時收費,這是和學費成正比呢?有些同學每月補習費超過一萬呢。所以我認為成績不是與他們聰明掛鉤的。」我心想這又是富足家庭善假於物的好例子了。
更進一步,富足物質條件家庭的孩子的全人發展比較有優勢,他們大多都會有十八般武藝。那些孩子不會討論學彈琴、跳舞、游泳或是繪畫,因為他們樣樣皆能。他們只會討論鋼琴到了演奏級嗎?拉丁舞比賽成績如何?用了多時間完成馬拉松呢?他們可以逐一嘗試每種興趣,而者可以買有關設備去摸索每一個可能。空置了一張鋼琴、或天文望遠鏡或………變成家庭裝飾品,還提升了家庭品味呢!當肯定自己興趣時,又可以再加大資源大大發展,所以他們的才藝大多都能發揮所長。由於他們有資源選擇,自然有好的選擇。每個選擇都要經濟資料配合啊!俗語說「贏在起跑線上」。例如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其父親是高收入的醫師,而父母均是香港大學的高材生,家庭富裕,不愁吃穿,父母有更多時間和資源去培養他的數學興趣,促成了他在數學上的偉大成就。
再者,富足的物質生活家庭的孩子眼光大多遠大的。去日本溜冰當作回鄉,去泰國當作後花園曬太陽,去挪威探探聖誕老人有點意思,去觀看極光才有點意義。坐郵輪見識世界,結交各國朋友,可以選擇朋友有利自己成長。正所謂「不仁者,不可處約,不可長處安」,建立良好高尚的品格。生活不同國家中,不單單增長見識,還可以拓展胸襟和眼光。當一個人見識多,越知道自己渺小,很容易虛心求學,認真學習,學不可以已。任何人的夢想都有意義,但沒有資源配合的夢想是不切實際的。貧窮限制想像是鐵一般事實。
然而有些人指富足的物質條件培養孩子有失敗的例子。「虎媽」蔡美兒是一個著名例子。美籍華人蔡美兒是富裕階層的教育家。這位「虎媽」曾寫書提倡對孩子採用不近人情的嚴厲教學方法,包括所有科目都要取甲等,不然就破壞他們心愛的玩具,不准在房間睡覺。當她發現她的幼女超小提琴有天份,於是用大量資源栽培女兒,甚至請來世界級的提琴家教授她。她期待女兒於國際級比賽勝出。但是最後她女兒感受不到她母親的愛,萬念俱灰,以離家出走相逼,放棄了小提琴。
不僅如此,有些人指出在貧困的物質條件下長大的孩子都可成為社會棟樑。古有《送東陽馬生序》中的宋濂和小時候以荻草為筆的歐陽修就是表表者。今有香港首富李家誠、中國奇才馬雲,外國有英國霍金,著名萄葡牙球星C朗拿度,還有……….。他們都在物質條件匱乏情況下成長,培養出「十年飲冰,難涼熱血」的鬥志和毅力。當大家列出這些令人鼓舞的萬中無的例子時,有沒有留意社會上不少「夜青」和「隱青」問題。「夜青」和「隱青」問題源於他們家庭條件是貧困,父母為了生計而日夜奔波,不單止沒有資源和機會提供給孩子,更沒有時間去理會或關注孩子的成長。前者和後者的人數比例簡直是滄海一粟。
更有些人否定富足的物質條件必然有利孩子的成長。他們提出「港孩」現象又怎麼解釋呢?而且更加有年長化的趨勢。「港孩」第一特點是他們的自理能力低。較嚴重的有父母不惜豪擲萬元聘請一個碩士生兼保母,以教導他們的孩子學校功課和照顧其日常起居。較普遍的,那些孩子化身為小公主或小王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一個小學入學試中,校長問學生香蕉是什麼顏色,那小學生回答是白色。校長又問如何沖可立克呢?他回答「更容易,叫姐姐!」事實上,不少中學生在生活上也依賴父母幫助,他們生活不能自理,例如不懂綁鞋帶和收拾書包。「港孩」第二特點是抗逆力低。近年,香港的學童自殺數目不斷上升,與學童的抗逆力低息息相關。「直昇機」父母萬事代勞,剝奪了孩子的生活自理和抗逆能力。
總括而言,富足的物質生活有利孩子成長如同運動有利健康。不足夠運動容易患上慢性病和健康受損;不足夠資源使孩子容易生、心理成長受損和沒有夢想。「虎媽」和「港孩」現像不是富足的物質生活不利孩子成長,只不過那些父母有蓬之心,拙於用大。當父母善於用大,明白孩子都是獨一無二,因材施教,運用富足的物質使孩子成長中能夠充分自由地生長,順應他們的資質發展,保護他們不失其本心,發揮自身的與生俱有的和後天形成的可以發展的智力、人格、志趣、情感和夢想等等的特性。
[2508]